徽派建筑经历了形成、发展、鼎盛、衰落、再生、崛起几个时期,表现在:
1.形成期:上古-东汉末年,即山越文化时代,活动房搭建,以古山越人干栏式山地建筑为主。
2.发展期:东汉末年-北宋末年(快速发展期),期间保留“干栏式”建筑特征,单层落地、当地砖、木、竹、石建造,简单的居住建筑形态。
3.鼎盛期:明清时代,二、三层构大量出现,活动房厂家,民居建筑平面呈凹、口、H、日字型及自由型、复合型的多变形态。这一时期徽派建筑文化、技术、艺术发展到高潮。程且硕《春帆纪程》曾这样描述:“乡村如星列棋布,凡五里十里,蚌埠徽派建筑,遥望粉墙矗矗,鸳瓦鳞鳞,棹楔峥 嵘,鸱吻耸拔,徽派建筑门窗,宛如城廓,殊足观也。”大型村落、公共建筑勃然崛起,商业市镇雨后春笋……
4.衰落期:清末-20世纪八十年代,建筑特征以二层木构阁楼为主,形态简单,天井转化前院,活动房,大型村落聚居形态逐步消失减少。
5.再生期:20世纪八十年代-21世纪初,受改革开放后期经济粗放快速增长及城市化迅猛发展的影响,一方面大量乡镇传统建筑被废弃、消减、消亡。另一方面,新建的徽派建筑表现形式也在顽强生长,出现了典型二律相悖现象!
6.崛起期:21世纪初至今,活动房公司,以弘扬与传承,保护与发展,创新与利用为标志。对徽派建筑特色价值的认识在社会各界形成强烈认同,文化特色竞争价值属性已深入人心。
徽派建筑中国古代流行的主要建筑之一,他形成于唐末,兴盛于明清时期,工艺特征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、祠堂、牌坊等建筑实物中,因此“民居、祠堂、牌坊”被译为“徽州古三绝”。徽派建筑地域特色鲜明,依山傍水,是人文与自然景观高度谐和统一的典范。比如黄山宏村,我去那里旅游过,各类建筑都注重雕饰,木雕、砖雕和石雕细腻优美,村内建筑都傍水而建,居民都围绕着月沼布局。有些人家还将圳水引入宅内,形成水院,开辟了鱼池。比较典型的建筑有南湖书院、乐旭堂、松鹤堂、碧圆。